活性炭纖維
定義
活性炭纖維(ACF),亦稱纖維狀活性炭,是性能*於活性炭的**活性吸附材料和環保工程材料。其*過50%的碳原子位於**表麵,構築成**的吸附結構,被稱為表麵性固體。它是由纖維狀前驅體,經一定的程序炭化活化而成。較**的比表麵積和較窄的孔徑分布使得它具有較快的吸附脫附速度和較大的吸附容量,且由於它可方便地加工為氈、布、紙等不同的形狀,並具有*******性,使得其一問世就得到人們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目前已在****、催化、醫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自1962年美國****涉及隨後美國ORNL使用活性炭纖維過濾放射性碘輻射以來,不同前驅體有機纖維及其活性炭纖維的**和應用得到快速**。美國、英國、前蘇聯、**是**,是**和使用ACF的大國,年產量近千噸。**的ACF**起始於80**末期,到90**後期陸續出現工業化裝置。大多處於實驗室**階*。
前驅體原料的不同,ACF的生產工藝和產品的結構也明顯不同。ACF的生產一般是將有機前驅體纖維在低溫200 ℃~400 ℃下進行穩定化處理,隨後進行(炭化)活化。常用的活化方法主要有:用CO2或水蒸汽的物理活化法以及用ZnCI2,H3PO,H2PO4,KOH 的化學活化法,處理溫度在700 ℃~1 000 ℃間,不同的處理工藝(時間,溫度,活化劑量等)對應產品具有不同的孔隙結構和性能。
用作ACF前驅體的有機纖維主要有纖維素基,PAN基,酚醛基,瀝青基,聚乙烯醇基,苯乙烯/烯烴共聚物和木質素纖維等。商業化的主要是前4種。
活性炭纖維是一種典型的微孔炭(MPAC),被認為是“*微粒子、表麵不規則的構造以及*狹小空間的組合”,直徑為10 μm~30μm。孔隙直接開口於纖維表麵,*微粒子以各種方式結合在一起,形成豐富的納米空間,形成的這些空間的大小與*微粒子處於同一個數量級,從而造就了較大的比表麵積。其含有的許多不規則結構-雜環結構或含有表麵官能團的微結構,具有**的表麵能,也造就了微孔相對孔壁分子共同作用形成強大的分子場,提供了一個吸附態分子物理和化學變化的高壓**。使得吸附質到達吸附位的擴散路徑比活性炭短、驅動力大且孔徑分布集中,這是造成ACF比活性炭比表麵積大、吸脫附速率快、吸附效率高的主要原因。
功能化主要通過孔隙結構控製和表麵化學改性來滿足對**物質的**吸附轉化。
ACF通常適用於氣相和液相低分子量分子(MW=300以下)的吸附。當吸附劑微孔大小為吸附質分子臨界尺寸的兩倍左右時,吸附質較容易吸附。孔徑調整的目的就是使ACF的細孔與吸附質分子尺寸相當,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活化工藝或活化程度的改變(*納米級);2)在原纖維中添加金屬化合物或其它物質經炭化活化,或采用ACF添加金屬化合物後再活化(中孔為主),原料纖維預先具有接近大孔的孔徑(大孔);3)烴類熱解在細孔壁上沉積、高溫後處理(使孔徑變小)。
表麵化學改性主要改變ACF的表麵酸、堿性,引入或除去某些表麵官能團。經高溫或經氫化處理可脫除表麵含氧基團(還原);通過氣相氧化和液相氧化的方法可獲得酸性表麵。改性需綜合考慮物理結構與化學結構的影響。
型 號 | SY- 1000 | SY- 1300 | SY - 1500 | SY-1600 |
比表麵積(㎡/g) | 900-1000 | 1150-1250 | 1300-1400 | 1450-1550 |
吸苯量 (w t%) | 30-35 | 38-43 | 45-50 | 53-58 |
吸碘值 (mg/g) | 850-900 | 1100-1200 | 1300-1400 | 1400-1500 |
活性炭纖維是繼粉狀活性碳和粒狀活性炭之後的*三代產品。做為**功能吸附材料具有成型性好,耐酸耐堿,導電性和化學穩定性好等*點。其不僅比表麵大,孔徑適中和分布及吸脫速度快,而且具有不同的形態,廣泛用於環保工業、電子工業、化學工業與輻射防護、醫用生理衛生等,具有廣闊的**前景。
活性炭纖維的應用相當廣泛,可用於有機溶劑的回收裝置,水的淨化,有害有毒氣體的去除和淨化及電子電器材料等。
**是**活性炭纖維*早的**,**的東洋紡織公司1975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在20世紀70**,已開始應用有機物炭化技術的**用於****等方麵,並由此受到各國****人員的密切關注,現已成為當代****的熱點項目之一,並已進入工業化的**時期,總產能力為千噸。我國從80**開始投入**進行**,到90**末開始進入工業化生產時期,**的產能為百噸。
我國的生產與**還僅處於初始階*,其應用領域還遠遠沒有打開,在水處理,工廠的空氣淨化,化學物質的吸附應用方麵其********,隨著****各項法規的進一步建立與**和綠色化學時代的到來,ACF必將呈現光明的**前景。